云浮历史人文


云浮历史人文


    云浮历史 

   “云浮”作为地域之名,最早见于唐朝。《新唐书?地理志》载,唐武德四年(621年)设勤州,领铜陵、富林二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,勤州改称为云浮郡,这是“云浮”地名的由来。云浮县的前身名东安县。东安县的建制较晚,其经过情况如下:

    明万历三年(1575年),聚居于罗旁山区(今罗定、云浮、郁南三县毗连之地)的瑶、壮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统治者的剥削、压迫,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。四年(1576年),明玉朝派两广总督、都御史凌云翼统兵10余万,进剿起义军,经过4个月的激战,官军俘斩了4.3万多名起义反抗的瑶、壮族人民,血腥镇压了起义运动。五年(1577年),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,明王朝升泷水县为罗定州,直隶广东布政使司:析德庆州的晋康乡,高要县的杨柳、都骑、思劳、思办等四都,新兴县的芙蓉一、二图,以及泼水县的南乡、富林二所地,建置东安县,归罗定州管辖。 东安县的县治在麒麟山(又名石麟山)旁(即今云城镇的烈士公园一带)。首任知县肖元冈于同年闰八月主理建城造字的工程,经过半年许,在六年(1578年)二月,城垣建成县衙、军署(又名参将府)、学宫、分司、社学、仓库等管理军政文教钱粮的机构也先后建立起来。

    民国元年(1912年),废除了道、州、府、厅等的行政区的建制,在省之下设置若干专区,繁盛都邑设市,其余一律称县。原罗定州及其所辖的东安、西宁(今郁南县)两县同隶西江(肇庆)专区,都是县制。三年(1914年),当时政府鉴于全国存在3个东安县(广东省的东安县,直隶省(后改名河北省]的东安县,湖南省的东安县),易生误会,于是保留湖南的称谓,把直隶的改名为安次县,广东的取古代云浮郡名为县名,从此称云浮县。

    1950年,云浮县疆域作了较大的调整:将本县的飞地——西山特别区划归阳春县,将东南部的河连乡划归新兴县,将南江西岸的连滩东胜街划归郁南县。1958年,又将本县的宋桂、东坝两个公社划归郁南县。经过这两次的调整,今天云浮县的疆域相当于1950年以前的一半。全县面积1939平方公里,总人口48万人,县政府设在云城镇。

   新兴历史

    新兴县上古时期曾属南裔之地、百越之地,未列入汉族政权的统治疆域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起,它是秦王朝新置的行政区域之——象郡的辖地。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今新兴县是当时的交州合浦郡临允县的疆域。三国时,吴国黄武五年(226年),临允县改隶苍梧郡。以后,这个县也改名新宁县。东晋永和七年(351年),从苍梧郡分出新宁郡。因郡、县同名,就改新宁县名新兴县。这是新兴得名的由来。它和新宁郡同隶广州。东晋后期,新兴县易名为新城县。宋、齐两朝都沿东晋建制。梁在新宁郡设置新州;新城县复名新兴县。这是新兴县称新州的开始。陈沿梁的建制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新宁郡为信安郡,不久废信安郡,复置新州,州治是筠城(今新兴县新城镇)。唐时新州时废时复。天宝元年(742年),废新州,设新兴郡,不久改名新昌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恢复新州,州治仍是筠城,隶岭南道。五代,新兴县建制仍沿唐制,被南汉政权统治。赵宋时,新州、新兴县同隶广南东路。大中祥符九年(1016年),新州与春州(今阳春县)合并,称新春州。天禧四年(1020年),撤消新春州,恢复新州、春州的建制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在筠城设置新州路总管府;新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。十九年(1282年),新州路降为散州(比府级低),仍称新州;撤消新州路总管府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废新州;新兴县改隶广东布政司、岭西道、肇庆府等建制。此后这个县的疆域由大变小,先后分出若干地方另建新县。清时,新兴县隶广东布政司、肇罗道、肇庆府等,疆域如旧状。民国时,新兴县隶粤海道、西区绥靖委员公署、西北区绥靖委员公署和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